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施化南陀瑜伽源流


施化南陀瑜伽(Sivananda Yoga)不僅是是當代瑜伽的主要派別翹楚,更是傳承淵源流長的傳統瑜伽。此一瑜伽派別的名稱來自創建者法號,即施化南陀聖者,全名為「斯旺米 施化南陀 薩拉斯瓦堤」(Swami Sivananda Saraswati)。聖者生於西元188798日,於西元1963714日進入大三摩地。

施化南陀聖者出生於南印度,從小胸懷民胞物與的精神,立志服務人群;攻讀醫學院後成為醫師,西元1913年,聖者遠赴馬來西亞行醫,自願醫治當地窮苦的印度苦工。行醫期間,有感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只能療癒身體疾病,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唯有體悟靈魂真我,才是真正完美的解脫濟世之道。

因此,聖者轉回印度四處遊歷,找尋傳統修行的智慧。歷經各式精進實修與身心苦修後,豁然體悟真我。西元1924年來到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腳下的瑞希克斯(Rishikesh),聖者跟隨其上師 斯旺米  威斯瓦南陀 薩拉斯瓦堤(Sri Swami Visvananda Saraswati),被賜予法號而出家;數日後由戒師 斯旺米 威須奴迪瓦南達(Swami Vishnudevananda)受戒,正式傳承了薩拉斯瓦堤此一瑜伽法脈(Saraswati Sannyasin)。

聖者出家後,一方面秉持仁醫仁術繼續行醫,在其診所內醫治無數貧苦患者;另一方面則開始著書大量傳播瑜伽智慧,以自身的修為和德行,吸引眾多弟子拜其門下。印度社會當時仍嚴守階級門戶之見,聖者以一己之力,在醫學和教學上,突破種姓制度的規範,為無私大愛的人道精神立下不朽的典範。為了服務更廣大的人群與日益增多的弟子,聖者於西元1936年在瑞希克斯創立了神聖生命學會(Divine Life Society)。

數年後,融合了傳統師徒傳承教育與當代教育體系,聖者於西元1948年建立了瑜伽扶壇多森林學院 (Yoga-Vedanta Forest Academy)。改變傳統瑜伽傳承與哲學教導,創建普及傳播的系統化學院制度,造福更多有志修行的民眾,突破傳統上僅由少數出家人才有資格學習的局面。最後,聖者於西元1950 年遊歷印度與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一步一腳印將其人道精神和解脫智慧散播出去。

聖者的五項傳世功業:醫行、梵行、普行、教行、廣行。時至今日,世界各地施化南陀診所仍然免費醫治各個階級的窮苦病眾;薩拉斯瓦堤的出家行者們仍然繼續在全球傳承智慧法脈,許許多多無私的瑜伽課程與哲學教育仍然在全球廣泛開班授課;而聖者超過三百本多的英文著作,以及派遣眾多弟子遍及五大洲的教育傳播,宏觀深遠的佈局,種下現代瑜伽得以普遍流傳的利根,終於遍地開花、成果豐碩。

施化南陀的瑜伽源流,往上回溯到瑜伽之神希瓦,代表著遠古時代,那些深山叢林裡,為了解脫而努力不懈的修行者。古代修行者的瑜伽智慧與吠陀經奧義,歷經眾多聖哲與先知的修行與體悟,歸納出完整的瑜伽修行系統,讓瑜伽不再是毫無章法的瞞修瞎練。瑜伽上師們以嚴謹的師徒傳承方式,將瑜伽的智慧結晶代代相傳至今。

直到西元八世紀,印度不二論大師商羯羅(Adi Shankaracharya 788~820)改革了古代的婆羅門教,重塑了現代印度教的哲學體系與出家制度。在印度建立了四方道場(Sringeri Mutt, Joshi Mutt, Dwaraka Mutt, Govardhana Mutt),依各自修行的特質制定了出家十法脈(Dasanami Sannyasins):智慧、愛智、城市(Sarasvati, Bharati, Puri);山嶺、高山、海洋(Giri, Parvata and Sagar);聖地、護信(Tirtha, Asrama);森林、墳地(Vana, Aranya)。雖然法脈名稱各異,然而各個法脈傳承的根本教導並無二致。施化南陀聖者的法脈傳承即源於商羯羅聖哲,而法號最後的「薩拉斯瓦堤」(Sarasvati)代表智慧,即顯化一切知識與智慧的辯才天女神。因此,凡是施化南陀瑜伽的出家行者,法號全名的最後必定是「薩拉斯瓦堤」(Sarasvati),但為了方便稱呼,通常不會特別標記。

施化南陀聖者所開創與傳授的瑜伽體系,稱為綜合瑜伽(Yoga of Synthesis )。融合了各式傳統瑜伽修行,主要包括四大瑜伽之道:行為瑜伽、奉愛瑜伽、智慧瑜伽、聖王瑜伽。以行為瑜伽之「手」、奉愛瑜伽之「心」、智慧瑜伽之「智」、聖王瑜伽之「行」,一點一滴朝修行之路邁進。修行指引簡單歸結如下:「少吃、少喝、少說、少睡。調和、運動、服務、休息、工作、放鬆。研讀、敬拜、體位、呼吸。反思、靜坐、持誦、梵唱、書誦、共修。服務、仁愛、給予、淨化、靜坐、開悟。為善、行善;與善、慈悲。探詢:我是誰?了悟本我、解脫自在!」

施化南陀瑜伽在全球傳承與廣布,除了施化南陀聖者創立的神聖生命學會在多國設有分部外,身負重任的諸位弟子也紛紛前往各國創建了各自的施化南陀瑜伽傳承體系與組織機構。本著施化南陀聖者的教導傳承與人道願景,將瑜伽與哲學帶到世界各地,也傳播和平的訊息,造福世人。

本協會的創會理事長光明大師華淑君(19071997)數十年前即開始帶領台灣的瑜伽同好出國參訪、學習並引進各國的施化南陀瑜伽體系。交流過的活動與大師不勝枚舉,主要交流的第一代弟子與組織包括時任神聖生命學會會長的斯旺米 慈達南陀(Swami Chidananda 1916~2008)、秘書長 斯旺米 克里希那南陀 (Swami Krishnananda 19222001)。總部位於加拿大的國際希瓦南達瑜伽扶檀多中心(Sivananda Yoga Vedanta Centres and Ashrams)創立者 斯旺米 威斯奴帝維南達(Swami Vishnudevananda 19271993)。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整體瑜伽(Integral Yoga)創立者 斯旺米 沙吉難陀(Swami Satchidananda 1914~2002)。

隨著時代傳承,協會與施化南陀瑜伽的關係也不斷延續下去。與許多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弟子持續往來,主要交流的第二代弟子,如斯旺米 慈達南陀的弟子-斯旺米 阿迪雅達瑪南達(Swami Adhyatmananda)在印度亞美達巴德的帝威雅吉旺桑(Divya Jivan Sangh)施化南陀道場擔任住持;斯旺米 威斯奴帝維南達的弟子-斯旺米 西塔拉瑪南達(Swami Sitaramananda)在美國加州瑜伽農場(Yoga Farm)靜修林擔任住持。在協會後繼的理事長們(第七屆理事長-林蔚翔、第八屆理事長-游秀珠、第九屆理事長-吳清助)的努力奔走下,與施化南陀的傳承弟子們繼續合作,舉辦海外瑜伽研習、國際師資班、秋季營瑜伽交流等等活動,讓施化南陀瑜伽的教導與精神延續發光,靈性的提升,促使社會安定、祈願世界和平。



金球脈輪靜坐法



靜坐能讓內心安定並往內觀照。長時間的定期靜坐能提升並讓生命能量源源不絕地流動,心靈昇華而超越。無論練習何種靜坐冥想的觀想法,都必須先調整身體坐姿、調和呼吸、收攝感官、沉靜專注,完成上述的準備動作之後,方能順利進入冥想的狀態。

正確的身體坐姿,需讓身體保持舒適而放鬆的姿勢,沒有任何緊繃與壓力,頭部、頸部、脊椎坐正,身體平穩地坐在墊子上。雙眼閉上。以雙盤、單盤、或散盤的方式盤腿而坐;雙手平放在雙膝上,手掌可攤平,或是結慣用的手印。

靜坐的呼吸方式以鼻進鼻出。先做幾次深層的呼吸,把氣深深吸入腹部,再緩緩吐氣。漸漸調和呼吸,使呼吸節奏規律,逐步讓鼻息越來越深長而平緩,達到自然而然且毫不費力地呼吸。讓生命能量隨呼吸溫和地流動到全身的氣脈。當意念越向內專注,就越不受外在擾動的影響,內在浮動不安的妄念與躁動,也會慢慢沉澱下來。

金球脈輪靜坐法是配合觀想的冥想靜坐法,能平衡並調整中脈的脈輪、增強能量的運作。當意識進入冥想狀態後,觀想有顆網球般大小的金色圓球浮在頭頂上方,觀想此金球呈液體狀,如奶油般柔軟,且保持轉動。同時觀想這顆金球就是你的意識。

首先練習從鼻孔吸氣到腹部,再從嘴巴用力把氣吐出,同時觀想金球往下降。開始觀想金球透過頂輪進入頭部,深深吸氣並觀想此金球正穿越你的頂輪,再觀想金球的金色與頂輪的紫色相互融合。頂輪代表至上的靈性。停留在頂輪一段時間後,再重覆吸氣與吐氣的動作,依序觀想金球從中脈向下通過第三眼輪、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根輪,並在每個脈輪混合該脈輪顏色並停留一段時間。

靛藍色的第三眼輪,即自我意識、覺知與直覺的中心,代表一切的意識,也就是生命。藍色的喉輪,即溝通與感恩的中心,代表空間的空元素,也就是天空。綠色的心輪,即愛心與同情的中心,代表空氣的風元素,也就是森林。黃色的臍輪,即機智、才智與果斷力的中心,代表太陽的火元素,也就是陽光。橙色的生殖輪,即和平與創造力的中心,代表海洋的水元素,也就是河流與湖泊。紅色的根輪,即穩定、安全感、力量的中心,代表大地的地元素,也就是地球。

最後,讓金球上升回到生殖輪,感覺完全的身心放鬆後結束冥想,這區域代表和平與內在自我的建立。慢慢睜開雙眼,雙手摩擦後蓋住雙眼,緩慢而輕柔的按摩臉部,讓全身充滿愛的能量,體驗金球脈輪靜坐法帶來的全身能量流動。